查看原文
其他

常员同| 从语言磨蚀谈就业后的语言保持

常员同 后小语种时代 2024-07-01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
#

Vol.1/  什么是语言磨蚀?


1

语言磨蚀



语言磨蚀(LA: Language Attrition):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,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,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。



2

影响语言磨蚀因素


-磨蚀前的外语水平-

语言使用者目的语水平越高,语言磨蚀在整个知识框架中所占比例会最逐渐缩小。即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/和速度成反比,学得越多,忘得越少。而且不同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力度也不一样。


在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,所谓的关键门槛“critical threshold”,如果语言者的最后水平没有到达这个关键门槛。那么其低语言水平,掌握的语言结构也孤立和零散,磨蚀的的速度和范围也就更快。


-与目的语的接触-

如果不处于外语环境中,随着外语接触的减少或者停止,即可认为他们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。在自然状态下,接触外语少的人,会话和阅读能力磨蚀明显,听力次之。

而保持对目的语的使用,可以不断激活和强化大脑中的语言知识,防止语言知识的休眠、淡忘和丢失。

将语言分为接受性语言技能和输出性语言技能。输出主要指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,输入主要指听力和阅读能力。输出性语言技能对磨蚀更敏感,磨蚀速度也更快。


-受蚀时间与年龄-

外语磨蚀设计的受蚀时间跨度主要有3个月、1-4年、25年至35年和50年等四类。

学习者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越小其语言磨蚀速度越快,即儿童的外语磨蚀比成年人快。Eg: 如果停用外语18个月后,4至8岁儿童的外语能力磨蚀殆尽。

语言磨蚀速率并不是线性的递减,而是:前快—中慢—后快。

磨蚀顺序则表现为;难学易忘,易学难忘。先习得的简单的语言技能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固有语言知识框架,在大脑中形成图式可以长期保存;而后习得的、复杂的语言技能较为支离破碎,还未融入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框架。


#

Vol.2/   语言磨蚀的具体体现


理论的引入完毕,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,那就是:学了会忘。


语言磨蚀和语言遗忘在本文语境里可以互相替代。这里讲几个语言磨蚀的例子:


(一)高考英语考试代表着英语水平的巅峰,于是某些学校会禁止大一参加四六级考试,保持本校四六级通过率(高考后几个月未接触英语导致语言水平下降)。


而某些学校在大一不安排英语课程(防止英语和小语种语法体系发生冲突),那么凭高中的英语水平可以裸考过四级。但裸考过六级就会有难度。


除去难度提升的影响,还有的原因是:从高考结束到大一期间,英语发生了语言磨蚀。



(二)小语种专业前两年都是外语习得阶段,在大一结束后达到A2水平。假如有一位日语学生,选择在大一结束转到其他专业,此时她没有跨过语言习得关键门槛。


那么在长期的未接触日语后,语言水平会自然的退回到A1水平,或者只能看见这篇文章,知道是日语写的。


(三)在课外,由于培训班的坑蒙拐骗,或者出于提高精进自己的远大目标,某些人脑子一热就报名了小语种培训班。但学了三个月,实在学不下去,让对面退费退钱。事后一想,学到什么了呢:把日语五十音背会了,照着表会读,写不出来。



至此,语言磨蚀/遗忘是不可避免的,本文不讨论其形成机制。而是想探讨,语言磨蚀如何对小语种专业学生毕业后产生影响。



#

Vol.3/   对小语种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影响


在校期间且不论,大一大二的语法体系构架,大三的文化国情翻译等课程,或者某些学校还会在大四上安排六节课。这些课时在一定程度上,保证了和目标语的接触,提高或者维持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,避免语言磨蚀的产生。


我校老师曾开玩笑说,让考完专四的学生去考专八一定能过,但是大四下去考专八就不一定能过了。大二下的专四考试,代表学生语言水平的最高点。


重点在于毕业后的语言磨蚀。


除去小语种的对口工作,如外派/跨境电商/培训机构等强语言相关。剩下大多数毕业生都是要面临毕业后转行,不从事小语种相关工作的。


那么毕业后,学生是否还会继续接触目标语?



#

Vol.4/   毕业后的目标语接触


1

是否有兴趣


如果是因为兴趣选择进入小语种专业来的学生,有可能继续接触对象国音乐,影视作品,常见于日语,韩语学生中。


而调剂进入小语种专业的学生,没有兴趣,毕业不从事相关工作,再也不会接触这门语言(现实是小语种专业大部分是调剂生源)。


2

是否有精力


本科阶段的一位德语老师,她英语已经忘记了,课堂上如果有提到英语词汇,会向我们求证发音。她当年也是高考状元,但是长期的语言磨蚀,德语成为了第二外语,英语已经无关轻重。


我曾经问过老师,如果我毕业转行,把德语当作个人爱好学习可以吗。老师告诉我:支持你这个想法。但你现在以为工作后会有空,而正式工作以后,会被各种事务缠身,加班/出差/谈恋爱/结婚,有空只想休息,是不会拿出德语出来看的。


也是,我连假期都没看书,更不提工作了。


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发了这篇推文,她公众号之前还在做专八/catti的分享,现在也作暂时告别了。很理解其中的心态。


我决定“放弃”学习了


人的精力就像电池,每天的工作通勤就像电池耗电,在一天工作之后,必须通过休闲/娱乐/睡觉这些方式重新充电,然后第二天开始新的耗电。“996”被抵制的原因在于剥夺了劳动者的个人休闲时间,必须将所有精力贡献给公司事务。


周日的下午,在出租屋里,早上睡到了11点醒,中午吃完外卖,下午点开游戏开始玩。只有这一刻,才感觉自己是存在的。如同中年人开车回家,到楼下了不下车还要在车里坐好久。


毕业后的语言习得与避免语言磨蚀/遗忘,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即需要投入精力,和上班一样,是需要消耗脑力的过程。并不是看两个视频,听听歌,知识就自动进入脑子里了。将原本的休息时间用来继续学习语言,那么整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,对个人身心是一个巨大挑战。


3

是否有机会


与此同时,这段时间投入可能是没有收益的,毕业初都没有从事相关工作,那么凭什么保证社招会继续从事语言相关工作呢。


此时的心态可能是:我一定要保持我的语言水平,如果将来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,我可以凭借掌握的语言抓住机会,改变命运。


但在本就日益衰落的小语种就业中,出现这种就业岗位,并且这种就业岗位砸到你头上的机会又有多少呢。


无限的沉没成本投入,谋求一个可能性。我想,这种精力如果放在本职工作上,也许早就升职加薪了吧。


一个常见的宣传误导为:“就算你毕业不从事小语种相关的工作,你也可以拿它当兼职,搞搞翻译,没事赚赚外快的呀。”这种说法即高估了翻译的报酬,也低估了维持翻译水平的难度。


如果毕业后不再接触目标语,那么在语言磨蚀的机制下,语言水平将会快速退化,而首先退化的是输出性语言技能:口语和写作。而这恰巧是求职所看重的能力。


在毕业转行3年后,就算有小语种工作找上你,此时也并不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语言能力。语言能力的复健需要时间,机会却早已溜走。



往往有人认为,语言专业同其他泛文科专业相比的优势是,可以培养一门技能。但其忽略了,在语言磨蚀机制影响下,这个技能是会被遗忘的。开车/做饭/电焊都可以视为一门技能,其保持并不需要太大成本。


而小语种专业,在高转行率,英语可替代性,极大沉没成本的背景下。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,毕业后两年内,其掌握的语言技能,便可能所剩无几。完全遗忘,倒也没有;用来工作,还是算了。


而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里,既没有带来大学制度所宣传的,泛文科专业的学术训练,逻辑体系,只有语法语言体系,以及拼凑出来的零零散散的课时。又不能直接像职业院校宣传一样,就是要培养学生技术,以后可以找工作。



小语种专业,如果由于语言磨蚀,毕业后所学语言基本遗忘。那么本科四年的学习,最后留下的是什么?



[1]倪传斌,延俊荣.外语“磨蚀”的影响因素分析[J].外语教学与研究,2006,(01):50-55+81.

[1]王湘云.语言磨蚀原因与应对策略[J].东北师大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1,(03):121-124.


END

文案 |常员同 

排版 | 嘎嘎


联系我们

-后小语种时代-

-2022.10.17-   


微信号|AH00817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